• 造反失败后,朱高煦和他九个儿子一个都没活成,自己更被烈火烤死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85

    前言

    历史上,不论什么时候,造反都是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事情。因为如果失败了,无论你的出身如何,结果都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死;不过,这个死法也是有它的讲究的。

    要是直接砍头,那至少算是当权者大发慈悲,给个痛快;可要是碰上那种恨透了造反者的当权者,日子可就难过了,折磨得生不如死,凌迟都算是轻的啊。

    明朝可真是个典型的例子,总共发生过三次亲王造反,但只有朱棣的造反成功了。还有啊,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也跟着他爹的后头,造起了自己的大侄子的反。

    他这次造反不仅徒劳无功,还连累了全家,结果大家都遭了殃。他自己遭遇的也特别悲惨,明宣宗下令将他炙烤致死。到底是怎么搞成这样的悲惨结局呢?

    一、野心勃勃的朱高煦

    朱高煦,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,同时也是当时燕王朱棣的二儿子,诞生于洪武十三年。相比他的哥哥朱高炽,朱高煦从小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,毕竟那个时候的大明正稳步发展,逐渐走上了正轨。

    不过,原因可不仅仅如此。随着朱高煦渐渐长大,朱棣也意识到,自己的这个二儿子更符合他的心意。要知道,朱高炽那身材也太胖了,让朱棣实在是不太敢寄予厚望。

    相较之下,朱高煦从小就体格健壮,力气大得吓人,骑马射箭的本事更是顶尖。而最关键的是,他的性格跟朱棣简直一模一样,勇敢冲劲十足,简直就是朱棣的小复刻。所以,朱棣对这个二儿子可谓是格外钟爱。

    在朱棣的重点培养下,朱高煦和他老爹越来越神似。因此,后来朱棣起兵靖难争取皇位的时候,朱高煦当然也跟着上了战场,直接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
    朱棣在战场上几次捅到了马蜂窝,差点儿就要被围得无法脱身,都是朱高煦领着队伍赶来,及时把他爷救了出来。这些他都牢牢记在心里,心里头自然十分感激。

    所以,靖难一战成功,朱棣登基后,心里其实犹豫过要不要把太子的位置给老二。毕竟相比起那个胖胖的老大,行动都不太方便,朱高煦明显更适合当个领导人。

    不过朱棣最后还是没采取那样的做法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
    其一,朱棣非常宠爱他的孙子朱瞻基,心里早就决定要把皇位传给这个值得信赖的好孙子。所以,他的父亲必须当上皇帝才行。

    说到这里,朱棣心里有数,作为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孩子。虽然他欣赏朱高煦的勇敢,但他也明白这孩子目光短浅,一旦他当上皇帝,老大一家肯定没好日子过,朱棣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兄弟之间打得不可开交。

   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朱棣决定将皇位交给朱高炽,同时封朱高煦为汉王。为了避免他心生不满和发动叛乱,朱棣把他的封地设在了远在云南的地方。

    一听这个消息,朱高煦心里可是忒不高兴了。他想着自己在靖难之役中拼了老命,理应有机会继承皇位,结果却让他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当个王爷,这不就是变相流放他吗?

    于是他就死赖在京城,天天和那些权贵们混在一起,抓紧机会培养自己的人马,甚至不止一次地公开贬低太子朱高炽,直言他根本不配当皇帝。

    朱棣难道真的对老二的行为毫不知情?其实心里清楚得很,他明白老二这么折腾其实是为了制衡老大的权势。因此,朱棣就选择了装作没看到,让朱高煦继续折腾下去。

    二、拉拢党羽发动造反

    在朱棣的默许下,朱高煦真以为老爸是在推他当太子,结果越发放肆,出入时的仪仗几乎跟太子一个样,简直成了大明的“隐太子”。

    可惜直到朱棣去世,朱高煦也没能再想到换太子的事,最后才明白自己是被戏耍了。可偏偏他无能为力,真是无处发力啊。

    他哥哥当太子时监国那么长时间,地位根基很稳,因此朱高炽一登基,位置就稳得不要太稳了,根本不是朱高煦那点小把戏能让党羽造反的。

    不得不承认,朱高煦这小子确实运气不差。他哥哥一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,结果年轻的小侄子朱瞻基就接了班。朱高煦心里肯定想着,这是个反击的好机会啊。

    这下朱高煦忙活开了,开始四处联系那些愿意支持他的臣子和军中将领,心想着一块儿造反,热闹热闹。不过,有个家伙一直不为所动,那就是英国公张辅。

    朱高煦特意给张辅写了封信,语气诚恳,表示自己实在是没办法,才不得不造反,希望张辅能够支持他。

    可朱高煦真是没想明白,张辅可不是普通人啊!他可是曾经跟随朱棣南征北战、战功显赫的大将军,更别提他对朱瞻基那是忠心耿耿的亲信。朱高煦想要拉拢张辅,这简直就是在做白日梦!

    张辅看到那封信,直接笑出了声,心里想着:“朱高煦,你老实过你的汉王不就行了吗?你这身板儿也想当皇帝,真是太搞笑了!”接着,他毫不犹豫地将信递给了朱瞻基。

    朱瞻基一看到这封信,心里顿时火冒三丈。他心想,二叔一直对没当上皇帝耿耿于怀,这对他和父皇也是满腹不满。谁知道朱高煦竟然真的敢造反,还想把他身边的人拉拢过去,真是气得他火星四溅。

    于是,在宣德元年八月,朱高煦正式打响了反叛的号角,准备攻打京城。朱瞻基当即下令调集军队,甚至亲自带兵出征,决心彻底铲除朱高煦这个隐患,不然将来肯定麻烦不断。

    三、造反失败惨死

    朱高煦心里其实挺有底的,他想着自己爹都能成功反叛,那作为爹的儿子,他绝对不应该输给还没长毛的朱瞻基。

    没想到朱瞻基也是个硬茬,竟然亲自带兵来镇压。朱高煦心里一顿慌乱,他的手下们也都跟着慌了,开始四散而逃。

    朱高煦也收到了朱瞻基发来的劝降信,信里写道:“只要你交出那些煽动谋反的人,我可以饶你一命。如果你不愿投降,等打起来了,被你的手下抓住送到我面前,那可就后悔晚了。”

    这招实在是太狠了,让人心里一揪,不过确实有效。眼见大势已去,朱高煦即使再不甘心,为了保命也只能乖乖打开城门投降了。

    就这样,气势磅礴的汉王谋反还没开始正式出兵,就被扼杀在摇篮里。而朱高煦作为主要责任人,被押回京城后也被降为庶人。

    说实话,朱瞻基还是挺讲信用的,虽然大伙儿都劝他要对汉王下狠手,但他其实没打算对二叔下狠劲。可偏偏他二叔非得要找死。

    朱瞻基多次去监狱试图劝说朱高煦,结果这位二叔始终没啥悔意,还想继续跟朱瞻基对着干。更离谱的是,有一次他竟然趁朱瞻基不防,伸脚把他绊倒,真是气炸了朱瞻基。

    这一天成了朱高煦的终结,朱瞻基下令把一口重达三百斤的铜缸罩在他身上,接着点火烧了起来。

    在那烈焰滔天的火海中,朱高煦疼得哇哇大叫,最终在铜缸里死去,死得相当悲惨,全身先是被蒸得熟透,接着又被烤焦,简直让人不忍直视。

    朱高煦的九个儿子也没能躲过一劫,朱瞻基为了不让他们心存怨恨,趁机把他们都给杀了。而朱高煦的妻妾们也都没能逃掉,命运同样惨淡。

    结语

    作为叛贼,朱高煦确实罪该万死,朝中的大臣们对此也都赞成处死他。不过,他的死法惨烈,着实让朝野都感到震惊和议论,大家都觉得朱瞻基下得有点狠。不过,朱高煦自己硬是要作孽,真也没谁能替他说话呀。
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